|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法苑文化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视频在线 专题报道 裁判文书 民意沟通 预算公开 决算公开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工作落实年 “三争”晋先 优化营商环境

 

刚性法律+柔性语言=解纷路径 ——法官巧解十七年缠讼

  发布时间:2025-06-30 10:56:07


【十七年积案:从法庭对抗到人心和解】

十七年的缠讼、四道程序、多次信访,最后被法官的“年货”和“乡音”化开了心结。近日,西安区人民法院主审法官王歆成功化解一起横跨十七年的民间借贷纠纷案,让双方当事人从剑拔弩张的 “对抗者” 变为矛盾止息的 “解纷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法律刚性” 与 “司法温度” 的融合之道。

【案件回溯:一张欠据背后的十年纠葛】

故事始于 2008 年,原审原、被告因运输货品欠付问题产生纠纷,一张兼具“欠货”与“借款”字样的单据成为矛盾焦点。原审原告凭据起诉获胜,却因无财产可供执行中止程序;2022 年恢复执行后,原审被告以“借款系后添写”为由申请再审,鉴定结论“倾向于后添写”让案件进入再审程序。彼时,双方当事人积怨已深,原审被告认定“借贷子虚乌有”,原审原告坚称“判决合法合理”,电话沟通中充斥着质疑与对立。

【司法智慧:当 “法言法语” 遇上 “人间烟火”】

“姐,今天是小年,先放下案子准备年货,我给您送点东西过去。”2025 年春节前夕,法官接到原审被告电话时,没有直接辩论案情,而是用一句暖心问候打破了僵局。得知原告在外省照顾老父亲,她主动提出“帮您邮寄家乡特产”;面对当事人的情绪宣泄,她承诺“不开庭就随时接听电话”。这些跳出卷宗思维的举动,让当事人首次感受到法官不只是坐堂办案。

在长达五十余次的调解中,王歆法官既依据《民事诉讼法》明确举证责任分配,又以“拉家常”的方式疏导双方情绪。她制作“时间轴图表”梳理案件脉络,用“通俗比喻” 解释法律术语,甚至在春节期间以“年货拜访”为契机搭建沟通桥梁。这种“法律条文 + 生活语言”的解纷模式,让双方逐渐从“对抗法院”转为“信任法官”。

【案结事了:从“王法官”到“姐”的称谓变迁】

判决生效后,法官没有“一判了之”,而是持续跟进当事人诉求。当原审被告从“准备上诉”到主动撤回上诉,当双方从“互不相让”到签订执行和解协议,他们对法官的称呼也从生硬的“王法官”变为亲切的“姐”“妹”。最终,这起历经十七年的“骨头案”以“自动履行完毕”归档。

【西安区人民法院:让司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本案是西安区人民法院践行“柔性司法”的缩影。近年来,西安区人民法院通过“法官进社区”“家事法庭”“判后答疑制度”等举措,将法律的专业性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让每一起案件的处理都既彰显法治权威,又传递司法温情。正如王歆法官所说:“法律是刚性的,但解纷的方式可以柔软,当我们用‘心’读懂当事人的诉求,‘法结’与‘心结’才能一同解开。”

责任编辑:一审:吴雪萌 二审:佟波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