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决策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法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省法院深化诉源治理工作方案》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诉源治理新格局”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法院诉源治理能力。9月12日,西安区人民法院召开争创“无讼社区”“无讼村屯”暨“一社区一法官”“一村屯一法官”推进诉源治理活动新闻发布会、工作启动会,并举行授牌对接仪式。西安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牟宏昌、司法局局长刘臣、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梁治国,温春镇、海南朝鲜族乡及西安区各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司法所负责人,西安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常晓辉,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立案庭庭长马韫慧及各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
会上,常晓辉副院长介绍了争创“无讼社区”“无讼村屯”活动相关情况。西安区人民法院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贯彻运用到争创“无讼社区”“无讼村屯”活动中,将人民法院工作积极融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基层治理体系中,积极统筹基层治理资源,合力化解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充分利用辖区党组织优势,全面衔接联动基层治理部门和组织,以社区、行政村为载体,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使人民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更加畅通,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调处机制更加健全,诉讼与非诉讼方式衔接更加紧密,多元化解成效更加明显。将大量矛盾纠纷在萌芽和诉前得到化解,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矛盾不成讼”,构建平安和谐的“无讼社区”“无讼村屯。
常晓辉副院长在会上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人民法庭在诉源治理中的参与、指导、规范、保障作用,完善诉讼与非诉讼衔接机制,利用网格化管理,推动诉调对接的“调”再向前延伸,形成源头预防、非诉挺前、多元化解的分层递进前端治理路径。要加大司法便民保障工作力度,强化人民法院就地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功能,提高人民法院诉前调解能力,运用群众便于接受的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解纷服务。
马韫慧专委在会上指出,西安区人民法院通过此次活动,确立了包联责任目标,实现“一村一法官”“一社区一法官”全覆盖,形成“群众吹哨,法官报到”的工作模式,建立包村、包社区法官与村干部、社区干部、网格员常态化联络。同时,积极推动建立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人民法庭“四所一庭”的衔接联动工作机制,促进工作重心前移、力量下沉、内外衔接,建立信息互通、共享、应对的联动机制,为群众提供菜单式、集约式、一站式解纷服务。
此次共有23位员额法官、31位法官助理参加争创活动,辐射辖区含温春镇、海南乡两个乡镇、31个村屯,火炬街道、立新街道、江滨街道等7个街道、27个社区,并在各社区、村屯设立包联责任展示牌,标明包联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确保包联责任落实到位。每位法官将通过下沉走访做好诉讼辅导工作,为社区、村屯纠纷调解提供法律指导、政策指引,引导当事人自愿选择诉讼外调解渠道解决纠纷。
“无讼社区”“无讼村屯”并非不可以产生诉讼案件,而是法院通过开展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一站式服务以及普法宣传等工作,积极推动矛盾纠纷在诉前化解,形成止讼、化讼、少讼直至无讼的良好社会氛围。西安区人民法院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积极参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把传统“无讼”理念与社区、村屯等现代生活单元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社区、村屯,矛盾不上交”。